血液肿瘤是一类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,其诊疗需要结合形态学、免疫学、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综合分析。二代测序(Next-generation sequencing, NGS)作为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,具有通量高、灵敏度高、成本低等优势,是探索血液肿瘤的分子发病机制并指导临床诊疗的重要手段。
本文拟将对发表在中华血液学杂志的《二代测序技术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》一文中关于NGS技术在血液肿瘤临床应用中的意义进行归纳总结,包括NGS基因检测如何辅助血液肿瘤的临床诊治进行分析,重点阐明NGS检测对于血液肿瘤患者的应用价值。后面我们也将对该指南中其它内容进行分期解读。
1
诊断分型
血液肿瘤的分型最初主要基于原始细胞比例和形态学特点的FAB分型标准,后期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WHO分型标准综合了细胞形态学,免疫学,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,总称为MICM分型标准。目前我们对于血液肿瘤诊断分型的临床应用多是结合FAB细致的形态学分型和WHO的综合分型标准。在WHO分型标准中,充分体现了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改变对于血液肿瘤分型的价值。
此外,基因检测对于血液肿瘤突变基因也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。有很多以前诊断疑难的疾病由于基因的加入变得清晰。如毛细胞白血病BRAF基因V600E突变可与毛细胞白血病变异型(HCL-v)和其他B细胞肿瘤鉴别;CSF3R基因突变的出现为我们诊断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(CNL)提供了循证依据,缩短了临床观察时间,减少了误诊漏诊的发生。
2
预后判定
临床对血液肿瘤的预后判断主要依据欧洲白血病网络(ELN)和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(NCCN)的标准,血液肿瘤的预后判断标准综合了患者的年龄、白细胞数、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等临床和形态学特征,基因突变也是各类血液肿瘤预后判定的重要依据。目前,NCCN指南已提出了基于基因突变的AML预后分层体系(见下图)。此外,MDS、MPN、MDS/MPN、ALL等血液肿瘤中也证实了一些具有明确预后意义的突变基因。相信随着进一步的研究,会有更多的突变基因会纳入到血液肿瘤的预后体系中。
图1:2022 V1版AML NCCN指南中AML预后分层
3
指导治疗
随着肿瘤驱动基因的发现和明确,其相应的靶向治疗药物研发也是一直在进行中。在血液肿瘤治疗方面,基因突变检测可提供分子治疗靶点,对应靶向药物进行治疗,目前FLT3、IDH1/2及EZH2突变基因已有靶向药物上市(见下表)。除此之外,基因突变可导致某些药物的敏感或者耐受,突变检测有助于治疗方案的调整与优化。例如,TP53突变的CLL/SLL患者对常规化疗反应差,ABL1激酶区突变是慢性髓性白血病(CML)和Ph+ AL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(TKI)耐受的主要机制之一。
表1 血液肿瘤获批靶向药物信息
4
微小残留病( MRD )监测
肿瘤治疗后肿瘤细胞的微小残留病灶MRD的存在被认为是肿瘤复发的根源,监测肿瘤治疗后MRD的高低也就成为判断肿瘤治疗疗效,预后与复发可能的重要指标。基因突变是MRD监测的分子标志物之一。虽然实时定量PCR方法和流式细胞学是目前主流的MRD监测方法,但是由于NGS灵敏度随测序深度加深可进一步提高,在MRD监测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。
5
克隆演变
血液肿瘤在发展过程中会伴随动态的克隆演变,或是基因突变负荷的改变,或是新的突变基因的出现,及时监测基因改变,有助于了解疾病进展并调整治疗方案。
总 结
随着分子生物学在血液肿瘤发病机制和临床诊疗研究的不断深入,NGS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和高效。NGS在未来需有条件结合临床、形态学、免疫学诊断以及NGS等多学科模式,不断进步和完善,最大程度指导血液肿瘤患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。